民国一零二年的月十八日,星期天。目的地:清泉。
从新竹要到清泉,得先到竹东。竹东可以从新竹坐火车到达,后从竹东塔客运到达清泉。最后一站是当地的小学,就离开《清泉故事》的天主教堂不远处。当天我们托罗神父的福气,本来是要乘公交到清泉的,这么巧他修院的教友罗爸爸跟清泉也颇有渊源,周日的弥撒过后我们就兴致勃勃的跳上修院的大车子往清泉去去。随车的除了司机罗爸爸之外,还有另一位台湾的教友以及菲律宾修女。其实清泉在山区,路况非常金马崙,而且路途不近,花约一个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才从新竹抵达。路途蜿蜒曲折,但景观雄壮,在好几处都与大型客运在悬崖旁窄路相逢,但司机驾轻就熟,全然不当一回事。车子停在清泉天主堂的停车场后,理所当然的就到教堂做礼拜。
教堂很有味道,但清泉神父却寻觅无踪。教堂的布置很容易看得出清泉神父对当地人的用心,在墙壁上人手绘制了许多山地人的日常形态,玻璃窗的宗教绘图也非常传神。清泉教堂是当地的地标,其存在已是远超过天主教堂的硬体,是清泉人文精髓的图腾。
横跨清泉的是一条很深且大的河谷,气势澎湃。河谷两岸一共有四道吊桥。远处可以看到一道瀑布从高峰倾泻下来。
三毛对这地方很有fu(台湾人的火星文,即feel的缩写),在吊桥旁留有文字说他有想哭的感觉。我也到了吊桥旁,但可没想哭。
清泉出名的原因是一位美国神父为这地方写过一本书《清泉故事》,详尽记载他在当地教堂与山地民族的故事。三毛后来把这本书翻译成中文,清泉也因此成了他的读者群中熟知的一个地方(这事迹都是罗神父告诉我的,他可是标准的三毛迷)。三毛曾在此住过一段时光,他曾经住过的房子现在也成了景点。一位非常有理念的退休的老师独自把三毛故居的管理接过来。地方小小的,但布置得很有三毛的味道。这地方被退休老师接管后,比起以前状况该善了许多。
这是往返三毛故居路上所拍的景观。想三毛以前天天出入家门,眼睛看到的都是同一景色吧。唯今景物依旧,人事已非。
改变国共近代史的人物张学良也曾被蒋介石软禁于此一段时间。清泉现在有两间张学良故居,都是仿建的,原来的居所在60年代的一次颱风造成的土石流事件中塌了。最近山西省砸了很多钱要在吊桥旁的原地重建张的故居,我们参访时工程还正在进行中。现存的仿建故居也是纪念张学良的博物馆,是全日本式的建筑,很有味道。
居住在此的大多是山地人,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跟他们接触,非常友善好客。在小贩中心有贩卖山地人的食物,相当有特色,包括烤斑鸠,但我没敢试。
小学就在河谷旁,有吊桥连接到对岸。小学很美,湛蓝的天空、清净的山水、纯洁的空气,还有远处的瀑布,像山水画一样。
几乎每个周末去游历的地方都是风光明媚的,赏心悦目。清泉,只是许多说不尽的台湾风情之一角而已。
从清泉下到竹东,饥肠辘辘,罗爸爸带领一行人到夜市尝了尝一些美食,PO照片几张存证。东山鸭头的档口,买的是鸭内脏、鸭头、猪内脏等滷味,很exotic,随行的教友超喜欢吃。我试了猪大肠裹青葱的滷味,店家说工序繁多,是高级酒楼才有提供的一道料理。大肠经过油炸,很脆口。要吃的话,得将健康的考量暂时放开一边。
罗爸爸带我们到竹东巴杀街的一间食肆,卖点是客家人的板条,有点像广东人的河分,顺滑无比,汤头熬得够味,罗爸爸不愧是识途老马。这餐由我请客,当作是感谢罗爸爸当我们导游兼司机的苦劳。
是日舟车劳辘,天气又甚炎热,虽疲惫了一些,但清泉之游,賓主尽欢。